VR技术在旅游教学中的必要性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由美国 VPL 公司的创始人 Jaron Lanier 在 20世纪 80 年代提出,但在 20 世纪末才兴起的综合性信息技术[40]。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 VR技术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赵沁平认为虚拟现实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产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经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无论哪种观点都能够体现出 VR 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诸多技术综合利用,虚拟仿真出用户想要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中,真实逼真的感受到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VR 技术有三个特征,即 Immersion (沉浸性)、Interaction (交互性)和 Imagination(构想性)。用三个“I”对 VR 技术的三个基本特征进行说明。

        (1)沉浸性(Immersion):又称临场感,使用者借助 VR 头显、VR 手柄、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调动自身感官。理想的虚拟环境能够让用户全身心的沉浸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影响,达到使用户难以真假难辨的效果。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受现实世界。因此,要想让使用者体验到理想状态下的沉浸感,对 VR 设备提出了较高要求。视觉沉浸、听觉沉浸和触觉沉浸由此应运而生。

     (2)交互性(Interaction):指 VR 系统能够支持基于自然技能的人机交互,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对虚拟物体进行一系列操作后得到 VR 系统反馈的过程。交互性强调以一种近乎自然的方式实现虚拟空间和人的交互,使用者通过反馈装置(如数据手套、特殊头盔等等)能体会到真实世界的感觉。例如,使用者用手去抓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能体会到有手握物体的感觉,也能感受到物体的重量。因此,用户会感觉自己就是虚拟空间的主体,而非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第三者,这也同时强调了反馈的时效性。

     (3)构想性(Imagination):又称创造性,VR 技术为使用者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真实存在世界可以通过虚拟再现,客观不存在的环境也可以进行创建,通过 VR 技术变成现实,从而拓宽人类的认知范畴。设计者可以对自己脑海中的虚拟世界进行构思和设计,体现出自身的创造思想。 VR 系统概括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主要有沉浸式 VR 系统、桌面 VR 系统、增强式VR 系统、分布式 VR 系统。其中沉浸式 VR 系统的效果最好,能够使用户完全沉浸其中。沉浸式 VR 系统常见的设备有三种分别是:移动端头显设备、一体机式头显、外接式设备。论文中用到的是沉浸式 VR 系统中的移动头显设备。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手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同样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学生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对传统“黑板+粉笔”授课方式的扬弃,也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面超越,是对教学手段的丰富与补充,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教育,彼此并行不悖。当前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已经成为教育家们关注的热点,以 VR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能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易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发展变革要求的人才。VR 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作为前沿科技之一,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

时间

2023-07-19 13:53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


服务热线

18752593665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