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二
1.融入乡土因素,深挖地方性地理教学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多以宏观角度论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重视一般性规律的总结,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共性特征。然而,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也大幅提升了地理学科的知识难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研学资源,可以拉近学生生活与地理学科的距离,强化学生的研学体验,不仅践行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而且让学生走进身边的典型区域开展具身学习,有助于其做到知行合一,也有利于红色精神的升华。
此外,依托当地典型地理事象和独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研学旅行,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还可以从微观角度使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抽象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本研究设计的研学案例,融合了黄河护岸工程、黄土画廊(黄河百里水蚀浮雕)这些比较微观的研学资源,凸显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与习惯。
2.优化资源组合,构建全方位研学培养体系地理研学旅行是以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为载体开展的课外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直面地理问题而达到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优势,教师要深入了解研学地区的地理资源现状,并思考如何有效融入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要以地理要素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自然、人文地理培养目标设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资源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在熟悉该地区地理研学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身对地方革命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水平,自觉成为革命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并在研学旅行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与革命精神传承的有机融合,进而取得更好的研学效果。
3.创新研学形式,激发学生内心的研学动力基于传统教学理念设计的研学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挫败学生参与研学的积极性,影响研学旅行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立足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影像呈现、图文结合、虚实结合等形式向学生全方位展现研学内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不仅要从多角度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还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提升内驱性教学的挖掘深度。例如,本案例中采用革命事迹讲述、品尝特色食物、爬山拉练等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人民军队为了和平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同时让学生在了解这一地区地理基本情况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怀,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
“地理+红色”研学是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和知行合一能力,而且能让其通过走近身边的地理景观实现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对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还有很多独具优势的地方红色研学案例区,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其地理资源和红色文化的结合点,从而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景观与文化的融合、素养提升和精神升华的融合提供基础,并据此打造一批内容深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案例区。此外,地理研学和红色教育的结合是育人方式的创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积极探索两者的有效融合路径,调动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完善的“地理+红色”研学体系,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地理+红色”研学旅行高质量设计的重要着力点。
时间
2024-01-03 14:28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