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系统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以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的管理与服务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由于旅游教、科、研与旅游实务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在制订和修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或多或少地会从服务教科研成果转化和便于教学等方面考虑,而容易忽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旅游人才尤其是对智慧旅游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学”与“用”的不协调。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者设置较为随意:一方面表现为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和学时数量安排较为随意;另一方面表现为体现新时代旅游特征的智慧旅游等相关课程多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这就必然造成部分新增智慧旅游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或后续课程缺失或薄弱;同时,存在学生因担心新增的智慧旅游相关课程难度较大,在选课时不轻易选择,最终导致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智慧旅游相关课程的学习方面,对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认知,对智慧旅游相关技能掌握得较为浅层和局部,与智慧旅游时代对智慧旅游人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二、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

        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每年都会进行修订,但由于理论贯穿实践,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智慧旅游从实践应用中总结提炼出可用于教学的智慧旅游理论需要历经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大多相较实践需要有所滞后。同时,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在学生入学当年的上半年修订完成,一直执行到学生毕业,学生在读期间一般不再作调整。这就造成毕业生面对的是全新的就业需求和环境,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是三四年前确定的,这也是高校课程设置明显滞后于实践需要的主要原因。
 
        三、课程设置不重实践实训

        当前,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学时数占比普遍偏高,而实践实训课程学时数明显不足。这与旅游业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扎实掌握多种类型的实践技能的实际需求明显脱节,也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国家政策导向不符。

         旅游管理专业本就属于对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由于现行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数量多且学时数多,而实践实训课程数量少且学时数少,导致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最能体现综合职业胜任能力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弱。尤其是在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应知应会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在线服务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终端设备操作能力等技能几乎缺失。这既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不符,也导致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时间

2024-11-01 14:33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


服务热线

18752593665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