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落后,新技术应用率较低
依然采用传统的2+1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的时间,实习一年,学生没有适应行业的过程。教学中主要是多媒体教室,甚至是普通股教室,一体化教室和活动性教室很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落后于旅游业实际,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行业的高技术手段,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甚至产生逃离旅游业的念头,专业的留存率较低。同时教师也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几乎为零,相对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和合作性来说,此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旅游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二、校内实验实训条件落后,高新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校内实训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实践性环节的课程开设基本流于形式,或者因为场地的原因,实践类的课程无法真正进行。即使有条件进行相关训练,但设施设备落后,未能及时更新,更没有相关的网络实验条件,3D实验室、四维实训室、VR和AR实验室建设较低,相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实际相差甚远,产学脱节,特别是设施设备的技术层面远远落后于行业。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高新资源未得到利用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限于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实习,有些院校开设一些校外社会实践课程,利用周内固定时间和寒暑假期进行调研,但学校的监督机制几乎为零,不能保证调研过程、调研结果的真实有效,更不能保证与旅游行业实际一致,学生未能体验到企业先进的设施和设备,未能体会到高新技术的体验价值,学校与企业关系仅仅是用工单位与供给者之间的关系,一旦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合作就此终止。同时企业仅仅把学生看成普通员工,学生没有过渡期,再加上企业培训机制不健全,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行业、适应行业和企业。
时间
2024-11-04 14:48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