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管理人才优化路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培养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内容以及不同服务范围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育的重要任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专业,应增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培养专门化、系统化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增加能够为乡村旅游发展服务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为乡村旅游发展作贡献以及旅游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知。

        二、实践教学融入服务乡村振兴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虽然能够满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在实训内容方面应增设助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专门课程,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以及适应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相关的课程,同时在已有的导游、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实践课程中渗透乡村旅游的实践内容。增设“实践+创新”的教学活动,鼓励师生走出校园,深入乡村企业、乡村民宿、乡村景区等涉及旅游产业的地区,在引领—实践—深入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产生情感共鸣并努力付诸实践。

        三、扎根需求打造校地、校企合作平台

        旅游管理专业已与全国诸多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就业协议,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但乡村旅游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少。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应立足地方,特别是与乡村旅游集中的地区寻找合作的契机,使得高校—企业—社会组织能够共同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乡村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增强地方乡村旅游竞争力乃至地方旅游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学生在乡村旅游单位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旅游发展宣传、进行旅游策划、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等活动,提升乡村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课外活动和科教融合互补,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课外活动和学科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拓展环节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开展,如围绕扶持地方旅游产品、旅游宣传、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举办竞赛等活动。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与乡村振兴有关的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并将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转化为实践行动。在学生素质拓展方面,应主动引导学生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课外活动增加乡村振兴活动的学分,从课上、课下渗透乡村振兴教育,全方位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参加乡村振兴有关的科研项目研究,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术交流,直观地了解乡村振兴的前沿知识和所需技能。鼓励学生走入乡村科普活动,服务地方旅游类、生态类、地理类的科普知识宣传,将自己的智力资源真正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
 

时间

2024-11-26 16:39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


服务热线

18752593665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