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一线四立五融”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线”:以培养适应文旅时代发展的新型旅游人才为主线
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当前旅游行业发展前沿,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握历史主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及价值塑造四方面,重新确定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主动对接行业需求,推动旅游管理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交叉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育人体系,实现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四立”育人维度:立德、立志、立学、立行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既受到时代特征、国家战略的宏观影响,也面临信息技术、产业变革、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其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五融”:五个环节有机融入“五融”指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等有机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
第一是融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立德、立志、立学、立行”育人目标的有效支撑。教学目标在不同的学年、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上可以有所侧重,形成“大一感知、大二强化、大三体验、大四内化”的课程思政育人层层递增效果。大一学年,在专业导论、通识课、学科平台课等基础类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让学生形成“立德”“立志”的初步认知;大二学年,在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或方向课、专业实践课程中,将旅游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强化“立德”“立志”与“立学”“立行”之间的关系;大三学年,除核心课、方向课外,通过较多的旅游企业实践实习、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等二三课堂活动,进一步体验“立学”“立行”的重要性;大四学年,在毕业实习、企业见习等环节,增加职业理想、职业素养、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教育,形成“立学”“立行”与“立德”“立志”的呼应,进一步内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第二是融入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滞后于行业发展,而“旅游+”和“+旅游”使得旅游行业更欢迎跨界复合型人才。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主动打破传统课堂与信息课堂、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边界,了解旅游新业态的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和地方产业优势,形成模块式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
第三是融入教学方法。当前,高校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以及智慧课堂等教法成效显著,旅游管理专业在实地考察、模拟游戏、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服务学习、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也具有专业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第四是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变革的同时,教学过程也不断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整合多方资源,打通“一二三”课堂,探索课程交叉、一课多师,开展课内外实践、校内外合作、线上线下混合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多种学习平台。首先,在“一二课堂”的课内外互补方面,开展团队活动、小组案例分析、小组课堂展示等,丰富学习路径的同时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大力推进学科竞赛,培养学生交叉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在“二三课堂”校内外合作方面,引入高质量的文旅产业案例教学内容,以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为抓手,逐步夯实各类人文素养。最后,在“一三课堂”的产学研对接方面,从文旅企业需求出发,使学生了解岗位需求,明确自身定位,树立追求卓越的品质。
第五是融入教学评价。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可以从主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绩效性评价方面进行。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自评、教学研讨、教学督导、教学巡查以及学生教学反馈等方式检视教学效果,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在评价过程上,以思政价值引导是否正确、思政元素提炼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检验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是否协同一致。在评价绩效上,以学生、企业、社会的多元评价为主。既要关注学生素能提升、价值观塑造和课程思政的获得感,也要建立企业和社会的反馈机制。
时间
2024-11-29 14:16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