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育人机制
一、学科融合机制
一是跨学科交叉,完善课程设置。新文科建设势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参与到学科交叉进程中。在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等传统学科融合基础上,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红色旅游发展、非遗旅游发展等政策,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拓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数字旅游、旅游文创等更多旅游本科专业新方向。
二是跨专业融合,实施“一课多师”。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优化传统理论课程体系,在专业新方向上根据复合能力设置跨学科类课程,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数据与智慧旅游、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旅游文创设计、旅游新媒体营销等课程,采取一课多师的方式,即一门课由旅游与其他专业教师或是行业专家共同主讲,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共同做好教学评价。
二、行业联动机制
一是立体联动“一二三课堂”。三大课堂联动可以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的优势互补。在“一二课堂”之间,通过课内课外互动、校内校外互动,将校外资源、企业资源融入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乡村,去感受旅游生产一线实践。在“二三课堂”之间,以旅游协会为依托,搭建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平台。将文旅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作为课程作业、研究主题、学科竞赛选题等,由师生展开调查,提出解决方案。在“一三课堂”之间,开展更为深入的产学研对接,紧密加强与产业的联系,通过现场观摩、见习实训、项目研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文旅产业实践中习得专业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勇担社会责任。
二是增加旅游新业态的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对旅游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梳理,调整和新增新业态为主的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如在线旅游服务企业、养老康养度假村、乡村和传统村落、研学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等实践基地类型,通过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是搭建政产学用平台。一些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定位,鼓励教师联合地方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因此要善于集聚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以政府为政策支持,以企业为市场需求,以高校为人才输送,以科研机构为成果转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服务地方文旅产业的能力,并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梳理成一个个鲜活案例,反哺思政课堂。
三、组织保障机制
一是党建引领,形成学院共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校院党委和二级党建组织为工作保障,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内容,推动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着力推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明确体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内涵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强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支撑度和实现度。如成立由党总支书记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党政联席工作会议,就各个事项进行逐一落实,形成自上而下的学院共识。
二是多方主体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课程的四级课程思政教研体系,加强与思政课教师、平台课教师的互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一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功经验交流会或典型案例交流会,加强思政育人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开展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重点加强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三是制度保障,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课程思政的主体实施在教师,因此,一方面,学校乃至专业均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课程思政考核评估的首要要求,督促教师时刻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检视自我;另一方面,教务部门可以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基层示范单位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校企合作项目等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对相关项目的开展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或教学奖励。
时间
2024-11-29 16:43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