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多维困境
一、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契合度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旅游消费需求潜力正在持续释放,不断地由横向日益扩展,纵向不断深化,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当前,旅游产业占据了近7%的中国经济总量比重,在中国前十大经济体中领先。旅游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人才缺口大。虽然高职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很多管理人才,但总体上看,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要求不相符,普遍存在职业素质偏低、与社会脱节、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尴尬局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契合度偏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不仅存在于学生个人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层面上,高职生源起点参差不齐,基础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加上学校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缺乏对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旅游职业素质偏低;在学校层面上,没能很好地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特点,转变培养理念,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技能知识为支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标准等。而大多还是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从做中学”的高职教育理论。
二、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要求脱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中的核心,决定着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倾向,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达成毕业要求的重要基础,不仅关系到专业知识结构的组合,还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设计存在本科化倾向,没能形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到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均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足。其结果是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与旅游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脱节,学生就业竞争力乏力。而造成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的原因,一是没能很好地解读和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课程体系设计前期调研工作不充分或生硬模仿其他同类型院校,没能体现自身特色;二是延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过多偏向理论教学,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没能掌握较深的理论,也不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服务能力差,有悖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性,要求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究其主要原因,在课程设置中尽管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安排教学实践课程,但实际教学各环节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体系性不足,缺乏质量标准和要求。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由校内、校外两部分组成,实践教学分为课内时间、综合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实施过程往往存在课时偏少、管理跟不上、单项式培养等局限,实践教学开展困难,效果不佳。再加上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与行业、企业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授课内容与行业企业脱节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以及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保障课程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理论教师偏多,实践教学类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短缺,旅游企业专家兼职教师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教学,学生难以得到充分的实操训练,授课内容与行业企业脱节。究其主要原因,其一,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专业设置初始大多在地理、历史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部分教师出身不是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知识体系不完整,专业素质不过硬;其二,大部分教师不具备旅游行业实践经验和经历,经过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师也不多,对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等认知不到位。
时间
2025-02-24 15:10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