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的跨界融合

        数字化转型的旅游管理专业将会与计算机、设计、法律等专业的交流与互动增加,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增加专业跨界课程的开设。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尝试将专业所界定的边界淡化,向数字化成功转型的高校获取经验,并将宝贵的建议与方式及时向专业教师传达,从而达到引导教师朝着跨界的发展方向去思考,有利于形成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内部合力。尽管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转型的合力,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想法与意见,有保守也有激进,有方向去向的冲突与分歧。有些教师会关注教师胜任与否视角,有些教师会关注教师创新发展视角,有些教师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发展视角。视角不一致,态度也不一致,态度转换需要的时间也不一致。因此,可以尝试开展专业办学方向讨论会,让教师们转换角色讨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们争辩的过程中,要对教师考虑的内容进行高度的认可,并尽量从发展的视角去匹配他们的需求。只有在得到教师高度认可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跨界融合才能形成一股新兴力量,为迈向高质量跨界融合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多为融合。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开设应该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而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树立OBE理念,考虑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达成度将会是什么。因此,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探索时,要思考社会需要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可以尝试宽口径、多门类的课程内容去探索。如旅游管理内容除了开设与旅游及管理类相关的课程外,还可以尝试开设经济学、大数据技术开发与应用、数据挖掘与数字化营销,以及多语言类的专业。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还要与学生去探索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参加挑战杯、互联网+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比赛,只有不断地参加比赛,才能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学科之间的融合。

        数字化推进下单一的学科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唯有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协同合作,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迈出固守的专业,提升专业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学科学生之间也可形成跨学科合作研究关系,积极申请并协作完成多项科创项目,取得优异成绩。除跨学科内容需要考虑外,还需要考虑跨学科带来的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目标的达成融合度等。只有将这些内容都细化考虑,才能形成高效率的跨学科,助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学场地的融合。

        旅游管理专业应及时推动线上线下共生学习、课内课外交互学习。特别是一些情境构造、VR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应用,需要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模式以及学生的社交模式发生改变。除此之外,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云学习等在线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探索多元化授课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项目式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学习场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教”与“学”融合的新模式。

        五、学企政主体的融合。

        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教师走出去,去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之路,是解决学生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学校可尝试建立“1+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一门课程由两位教师共同授课,其中一位是学校在编的理论型教师,负责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另一位是从企业或其他实际工作部门聘请的实践型教师,负责讲授课程的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实际中的问题等。学校通
过“1+1”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实训等方式,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资源进行有效融合。

时间

2025-02-27 15:21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


服务热线

18752593665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