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硕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重实践创新的培养目标
明确旅游管理专硕的人才培养定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硕人才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校方应从学生和培养学教师这两个教育的主体层面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所有教学活动均须围绕学生展开,通过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优势,协同“政产学研”相关资源,为学生理论实践提供应用场景,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实践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不仅是传统的知识输出者,更需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利用多元自主研修平台养成自主学习意识。总之,校方应重视科研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从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从“重理论”“轻实践”到“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二、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在新文科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明确专业认知的基础上以及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相关高校要结合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体育学、艺术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移植、融通多个学科的概念、方法与理论,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首先,有利于学科建设。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探索突破学科发展壁垒的新模式,促进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其次,有利于学生从更全面的视野研究、处理问题。专硕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面对复杂的工作问题,需要具备较好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培养阶段,以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理论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定式和知识鸿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
三、打造多主体协同的实践模式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硕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求学校、企业和政府的思想共识,强化政府主导、产业指导、社会参与和学校主体的地位,主动对接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形成资源共享、协作联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以推动产业实习、专业实践、技术合作、人员交流,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实践的平台建设。让学生在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中具身参与产业运作过程,在实操锻炼中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应用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深度,实现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四、建立校内外联动的导师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师资队伍需要考虑实践型和理论型相结合的人才要求。首先,行业导师的胜任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选聘行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引进来”时,要充分考察其专业背景,同时建立行业导师和学生的联系机制,加大考核力度,让行业导师真正融入培养学生的全过程,把企业实践的真知灼见带进校园。其次,鼓励高校教师以挂职锻炼、在职创办企业等形式融入行业“走出去”发展,培养“学业+产业+创业”三师型人才;最后,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教师考核评价,建立专家评价、行业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多维度“以评促教”体系,采用定性定量评价、内外部评价和相对绝对评价等方法促进教学相长。通过外部输入和内部提升双路径,整合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水平。
基于明确的专业认知、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多元的师资配置,把理论课程和实践场域的贯通环节进行深层次融合。将学科前沿、产业趋势、实践经验、理论成果及国家认同融入旅游管理专硕的培养过程,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通专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
2025-03-04 14:29
栏目
行业动态
作者
admin